2019-02-21 来源:科技日报
步BP机后尘,手机于5年后谢幕?
如今,手机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和手机“黏”在一起,想必是很多人的日常。近日有自媒体刊文称,智能手机很快就会“失宠”,或于5年后消失。
那么,手机真会消失吗?未来人类的通信工具将会是什么?科技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地位下降手机或被逐步边缘化
“便捷小巧的智能手机兼具传统手机与掌上电脑的功能,本质上是智能化电脑的微缩版。”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闫怀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手机支持个人信息管理、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无线接入、多媒体应用等,这些功能的本质主要是实现人与外界的交互。
在闫怀志看来,智能手机是个人用户除计算机之外的另一个中心计算平台。这两种中心计算平台分别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就了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会使智能化计算硬件无处不在,给智能手机的计算平台霸主地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智能手机是否会消失,这取决于,其未来是否能满足我们的需求。”闫怀志表示,未来人们通信、处理信息等需求不会消失,而且还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被进一步增强。这些需求必然需要特定的计算平台来满足,只是这种平台未必以智能手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现在的智能手机如不迭代,则无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无法肩负未来的计算平台使命。
“我在2014年就曾提出,智能手机消失,这是未来必然趋势。这里谈及的消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亡,而是智能手机会逐渐失去如今在电子产品中的主流地位,会被逐渐边缘化。”北京乐搏世纪股权投资中心总裁杨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预测,距离手机“消失”的时间或许会超过5年。
通信门户网站飞象网CEO项立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目前还无法断定智能手机消失的准确时间,或许是5年、10年甚至20年后。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多物品将会替代现在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
“‘大哥大’、BP机、‘小灵通’等通信设备,都曾是炙手可热的明星,但随着技术的升级,它们又纷纷陨落,或许智能手机也会迎来这一幕。”闫怀志表示,智能手机大厦将倾、中心地位旁落,这一事件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快慢取决于智能手机自身的改变速度和智能系统硬技术、软环境发展的迟缓。
未来所有终端皆可实现智能化
“在互联网时代,主流的终端设备是个人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的终端是智能手机。而到了未来智能互联网时代,终端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物件,如路灯、电视机、空调、桌椅。”项立刚表示。
“所有终端设备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杨宁指出,目前看来,芯片价格居高不下,是阻碍智能化设备普及的主要原因。“现今我们为何会依赖手机,主要还因为智能芯片的成本比较高,为了满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人们只能不断提高智能手机这一单一机器的智能化程度。试想,如果智能芯片变得十分便宜,智能化成本能降至极低,那么我们为何不让所有东西都智能化呢?”
一切设备都智能化,这意味着什么?
“下一代智能平台,将会被打造成人机交互的全方位、立体化设备,使交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闫怀志表示,电脑的人机交互借助鼠标、键盘和显示器等外设实现,智能手机只是将此模式微小化、数字化,并采用了基于触屏的虚拟输入技术。到了智能物联时代,短期内人机交互可能会采用增强现实技术,来取代智能手机、电视、平板等任何需要屏幕的设备,构建出准真实的场景模拟和交互,高度接近人类的真实线下交互,给人类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市面上如小米智能音箱、亚马逊智能仓库、苹果智能手表等产品,已然在显现这种智能化趋势。”杨宁表示,我们已经看到未来智能化世界的萌芽状态。
“当智能化进一步发展,人们甚至可以不用外部设备,而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进行交互,将虚拟现实和真实现实融为一体,现实数据直接通过脑电波进入大脑,省略掉人与外界交互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等中介设备。”闫怀志指出,电影《阿凡达》中下身瘫痪的前海军战士杰克·萨利躺着通过头戴设备,用意念操控人造阿凡达战斗。这虽然是影视作品中的科幻构想,但现在看来,意念操控很可能在未来变为现实。
算力和硬件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要实现“智能一切”,我们还要翻过多少高山?
“除了便捷化的计算和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算力更高的系统支持也十分重要,比如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此外,区块链、大数据、生物识别等,这些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更新迭代,为‘智能一切’奠定技术基础。”闫怀志说。
“随着智能产业逐渐形成,人们会将更多目光聚焦在智能芯片和深度学习算法上。”杨宁表示,目前谷歌、苹果、微软、英特尔、高通、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纷纷开始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也在近十年间实现了重要突破。
在闫怀志看来,“智能一切”的终极版本——“意念操控”也离不开对人脑本身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探索。其次,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脑电波信号也是一大技术难点。“将大脑接入互联网,要想实现它,人类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憧憬。”
“不可否认,人类可能也会对这场智能化革命产生些许恐惧,如智能机器代替人去工作,我们还如何养家糊口?”在杨宁看来,担忧必然存在,但也不必过于悲观。一些以人为主要劳动力的工种消失了,自然也会衍生出新的工种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电报员这一职业逐渐淡出舞台,但手机制造、通信服务等产业又会产生很多新的工作机会。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未来也将如此。”杨宁说。
相关链接
那些远去的通信工具:“大哥大”和BP机
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
改革开放之初,移动电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大陆有了个新的名字——“大哥大”。1987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自此“大哥大”被正式带入中国,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步入移动通讯时代。
据报道,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个“大哥大”用户,该用户当时购买“大哥大”花了2万元,还要缴纳6000元的入网费,其回忆称“大哥大”对其贸易洽谈作用很大。
而后,经过7年,“大哥大”的销路打开。
1994年,在深圳首次移动电话号码拍卖会上,一位竞买者以65.5万元高价,买走“大哥大”电话吉祥号码——9088888。当天,深圳市电信发展总公司推出了30个“大哥大”号码,共卖得196.6万元。
当年“大哥大”无疑是紧俏货,不过它的外形设计、功能都很难跟现在的手机相比。“大哥大”厚实笨重,重量在1斤以上,除通话外无其他功能,且通话质量也不够稳定。
其实,真正让中国用户记住摩托罗拉的,不是“大哥大”而是BP机。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BP机的热销,“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的广告变得尽人皆知。
与“大哥大”相比,BP机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信息。用户需要通过电话拨打寻呼台的号码,告之寻呼BP机号和自己的姓名、电话。
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市面上推出多种型号BP机。据媒体报道,1995年到1998年的4年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均在1593万户以上,2000年寻呼业发展到顶峰。(马婧 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