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熊猫最多的城市动物园——重庆动物园大熊猫繁育背后的故事

2023-10-13 来源:重庆日报

202310139c549d9d45504c70a2bd9b3a8bd3a170_202310135b44ba66bf7f4e43bc62741fb40a7640

  重庆动物园熊猫馆,“奇珍”(右一)“奇宝”(右二)和两位哥哥“星星”(左一)“辰辰”(左二)围坐一起,品尝“蛋糕”,吃得不亦乐乎。(摄于9月13日)首席记者龙帆摄/视觉重庆

  10月13日,重庆动物园大熊猫“莽仔”产下的雄性宝宝满一百天,即将征集名字。重庆动物园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饲养大熊猫,80年代开始繁育大熊猫幼崽。目前,重庆动物园大熊猫共产下31胎,现共有大熊猫22只,成为全国熊猫最多的城市动物园。

  日前,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大熊猫的保育人员,了解他们对曾经的濒危物种、“国宝”大熊猫进行保护和繁育背后的故事。

  “莽仔”产下最胖的熊猫宝宝

  今年7月6日,重庆动物园大熊猫“莽仔”顺利产下一只雄性宝宝。宝宝出生体重191克,是在重庆动物园出生的最重的大熊猫个体。

  重庆动物园熊猫馆馆长张乃成对此记忆犹新。“‘莽仔’在产房里面享受着当妈妈的幸福,我们值班人员却绷紧了神经。”张乃成告诉记者,从“莽仔”产前开始,工作人员几班倒,技术主管、有经验的保育员都来了,重庆动物园还专门邀请了四川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的专家。

  “莽仔”母性很强,奶水充足,一直自己哺育宝宝。不过,工作人员仍然有顾虑,熊猫妈妈可能会因为一些突发状况受到惊吓而伤害宝宝。

  “这非常考验我们保育员的能力,专注敏锐的洞察力,夸张地讲,她们能在安静的产房里听到一根针落地的声音。”张乃成提到,如果听到幼崽的声音非常洪亮这是正常表现,如果有嘶哑的声音需要进一步检查,同时也要观察幼崽吃奶、排便等行为的频率。

  在保育员精心地照顾下,宝宝体重增长较快,现体重已达到62.6千克。

  “偷”走幼崽是为了让它存活

  “这已经是熊猫馆第三次改扩建,熊猫馆始建于1958年,1960年第一次扩建,1988年第二次扩建,有了现在的名字熊猫馆。”张乃成带着记者参观了最近刚投用的熊猫馆新馆。

  “20世纪80到90年代是大熊猫繁育的关键年代,此前大熊猫繁育存活率非常低。”张乃成刚参加工作时听老师傅讲过,重庆动物园20世纪80年代开始繁育大熊猫,1985年才繁育成功第一只大熊猫,此前无一存活。

  “当时大熊猫繁育的条件、技术、经验都有欠缺。”张乃成记得,之前熊猫馆还没有安装空调,为防大熊猫中暑,他们需要运大量冰块来给熊猫降温;如果遇到需要人工喂养的幼崽,他们用人体温暖小宝宝……“后来我们有了育婴箱,温度恒定在27度左右。”张乃成说,20世纪90年代,育婴箱的出现解决了温度、湿度的问题。

  此外,双胞胎也是制约大熊猫繁育的难题。大熊猫生下双胞胎之后,通常要丢弃一个,只养一个。“这种情况下必须冒险把其中一个幼崽‘偷走’,还要想办法让它喝到奶。”张乃成表示,幼崽如果吃不到母乳很难存活。

  得益于技术的改进和经验积累,张乃成和同事们见证了双胞胎哺育的成功。2006年,重庆动物园大熊猫“娅娅”产下了双胞胎。“我和‘娅娅’比较熟,抓住它分神的机会,偷走了幼崽,也就是后来的‘友友’。”张乃成回忆称,为了取母乳他再次冒着风险靠近“娅娅”,成功取得母乳。在母乳的喂养下,双胞胎健康地存活了下来。

  年轻保育员照顾熊猫很幸福

  如今,让张乃成最欣喜的是,大熊猫繁育事业没有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一帮新人正逐渐挑起大梁,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健全、繁育技术更科学。

  今年30岁的刘晓是“新进奶妈”,毕业于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她已经在熊猫馆工作五年了。“在同事里面我很年轻,但也不是新手了。”刘晓告诉记者。

  “熊猫看起来很呆萌,其实很有攻击性,照顾好它们要有耐心、爱心和专业的知识。”刘晓称,保育员每天上午8点前到岗,做清洁、打扫大熊猫吃过的竹叶……“我们的工作可不是普通的保洁这么简单,昨天准备的食物大熊猫吃了多少,一天排便量有多少,我们都要仔细观察,这些都是判断大熊猫健康状态的参考,需要专业的知识去分析。”刘晓说。

  清扫完后,刘晓和同事进入厨房,准备“精饲料”,包括由饼干、大米、玉米、小麦等做成的“窝窝头”、牛肉、鱼肉以及主食竹子。上午10点,保育员开始给大熊猫喂饲料,定时定量喂养的同时观察大熊猫的采食情况和精神状态。“大熊猫一天需要进食5到6次,每一次我们都要做好记录,日复一日保持耐心去喂养它们。”刘晓说。

  “非常开心能够加入到大熊猫保育员这个大家庭中,每天回来能够照顾它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刘晓表示。

责任编辑: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