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频出大西南川剧在交流传承中活起来亮起来

2024-09-10 来源:重庆日报网

  这个秋天,对于川剧而言,注定不平凡。

  9月1日,作为全国首次在文化领域开展的省际实体性协同立法,由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落地实施,为新时代川剧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形成的川剧,在历经300余年发展之后迎来了新机遇。

  8月底9月初,作为全国戏曲领军院团的重庆市川剧院,带着“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江姐》开启了北京、河北、陕西三地的巡演,每到一地都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按计划,接下来《江姐》巡演的足迹还将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川剧走出大西南愈发频繁。

  在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落地实施的当下,川剧持续加快走出西南交流的步伐,对于川剧艺术本身而言,将带来什么?对全新落地的保护传承工作来说,又将谱写怎样的新篇?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巡演京冀陕,《江姐》令戏迷惊艳

  8月24日晚,《江姐》献演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领衔主演由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担纲,她将深厚的情感融入精湛的表演,诠释出江姐及红岩先烈们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情怀,也让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完美呈现。演出结束,掌声经久不息,重庆川剧又一次惊艳了首都戏迷。

  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是今年夏天《江姐》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从8月24日到9月2日,重庆市川剧院辗转北京、石家庄、西安,圆满完成6场演出。舞台上,以江姐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融入了独具特色的川韵川腔;舞台下,在观众的惊艳声中,无限的爱国情怀胸中激荡。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红岩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进!”在北京,不少戏迷说自己是读着《红岩》小说长大的,从小就视江姐为英雄,他们为沈铁梅点赞,纷纷表示这样的戏应该多演、常演。

  石家庄和西安都是川剧《江姐》首次造访的城市,许多观众激动得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场。西安首演那日恰逢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落地实施,众多秦腔名家专程赶来祝贺捧场,“二度梅”李东桥直言:“保护传承条例的出台,对任何剧种都是好事。川剧已经有了沈铁梅这样的杰出大家,有了重庆市川剧院这样的领军院团,如今又有了保护传承条例的实施,对剧种的光大无疑是锦上添花。”

  以演代练,不断打磨才能成就经典

  “京冀陕的演出是川剧《江姐》万里行的组成部分。巡演开始于7月,当时在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会堂,《江姐》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热烈欢迎。接下来我们还将赴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湖北等地巡演,让川剧这种具有重庆文化辨识度的艺术传播得更远。”市川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姐》万里行正好赶上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落地实施,为巡演路上的他们注入了更多底气和信心。

  自2018年问世以来,《江姐》已累计全国巡演上百场,历经20多次修改打磨。但在沈铁梅看来,艺无止境,哪怕已经荣获了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江姐》在经典化的路上依然需要不断打磨。“一次次走出去演出是作品经典化的必由之路。江姐凝聚着时代的烙印和几代人的革命信仰,我们决心‘十年磨一剑’,打造一部经得起岁月沉淀、耐得住观众寻味、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经典。”说这话时,沈铁梅信心满满。

  一个剧目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在于是否经得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观众的检验。《江姐》曾数次进京,而冀陕两省则是首次巡演。“出发前我就和演员们说要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因为无论北京、石家庄还是西安,都是戏曲历史悠久、剧种传承发展多样,观众懂戏,品位很高。川剧作为重庆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之一,只有赢得广大北方观众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中国戏曲艺术之林。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巡演,走出舒适圈,以演代练,在演出中不断提升。”沈铁梅说。

  当今戏剧界,不少剧目为了评奖而排演,获奖后难免束之高阁。沈铁梅认为,坚持巡演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她注意到,川剧的发展面临着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与黄梅戏、越剧等其他地方剧种相比,川剧缺乏广为传唱的金曲,而《江姐》《金子》等精品不但在艺术上叫好,而且也有票房保证。因此,在不断提升剧目水准的同时,巡演也让剧目在市场的检验中得到了更广泛传播。

  走出西南,交流发声方能保护传承

  有业界人士曾经发问,《江姐》这个故事在全国不同剧种、不同艺术形式都有作品呈现,川剧的声音又有哪些不同?“梅花奖”得主、秦腔艺术家张蓓的感受或许给出了答案。9月1日晚,张蓓首次现场观看《江姐》后深感震撼:“作为一个被歌剧、京剧、越剧等众多艺术门类反复诠释的角色,江姐要演好非常难,但铁梅演出了自己的味道,她让我们看到一位革命英雄,内心深处涌动着的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别是江姐见到老彭牺牲那段戏,对人物的把握对情感的收放都堪称一流。”

  “川剧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更不是博物馆里的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坦言,地方剧种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地方,那只是孤芳自赏,川剧只有走出大西南,到全国各地巡演,与不同剧种交流,在各地舞台发声,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传承。

  事实上,近年来,川渝两地川剧院团不断走出大西南,川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提升。2023年,重庆市川剧院携手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赴中国香港演出川剧《李亚仙》及折子戏。2023—2024年,《江姐》《花自飘零水自流》等川渝优秀剧目巡演至北京、河北、陕西等地,在全国戏曲舞台大放光彩。

  “川渝大地为川剧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川剧开花结果之后,需要带着交流传播的使命走出去,在戏曲百花园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川渝故事,向世界表达中国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剧种的活力。”沈铁梅表示,川剧保护传承立法旨在推动川剧发展,着眼于人才培养、传播推广等多方面,传播就意味着要多走出去交流发声。归根结底,作品是剧种的基石,作品好不好,观众说了算。“巡演让作品得到更好交流,听取更多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保护传承工作在这样的演出实践中也得到了更好落实,确保了地方戏曲发展更好地延续,从而让川剧‘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她说。(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赵欣)

责任编辑: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