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 来源:重庆晨报
200多个生态修复工程进展 这个信息管理平台上都能看
渝北区石船镇国家矿山公园。 上游新闻记者 刘力 摄
作为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重点的“推进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示范区”项目推进情况怎么样?昨日,记者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目前,国家绩效考核指标总体实现率超过50%,“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治理目标初步显现。
为及时了解进程,重庆市勘测院利用信息化数据,基于二、三维地图,统筹已有信息化资源,融合多部门、多行业的生态保护修复举措,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过程试点监管系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已经投入试运行。通过这一平台可直观显示试点200余个工程的进展及效果。
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各区根据自身情况,作了不同的探索。大渡口区督促指导重庆市小南海水泥厂,积极履行矿山企业责任,及时将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拱桥村的重庆小南海水泥厂油坊石灰石矿进行生态修复,取得较好效果。
位于九龙坡区走马镇大石村的矿坑,不仅已经回填,村民还在这里种上了果树,待复垦后,这里的土地将进行承包,变身果园。
渝北区铜锣山的矿坑公园,将依托12个水体变身为国家矿山公园,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称,这一区域共遗留下41个大小废弃矿坑,“我们从2010年至2012年,就对这个区域的采石场实施全面关闭。”对于遗留的废弃矿坑,“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该负责人透露,通过生态修复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将生态修复与后续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发展结合,形成生态修复促进矿山公园建设、矿山公园带动生态修复工作格局。(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罗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