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来源:重庆日报
南川开展全覆盖脱贫攻坚专项巡察——
直抵基层40个村 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民主镇朝龙村半坎生猪养殖场进行环保整改,一个月之内清除污染“毒瘤”,附近5户村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西城街道会峰村的脱贫支柱产业老盐菜,通过街道党工委牵线搭桥,与重庆一家餐饮企业连锁店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使滞销的老盐菜很快打通销售渠道,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插上翅膀;
区里举行“我爱我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集中展示活动,组织14名选手开展演讲比赛,让扶贫一线干部学有标杆、做有榜样;
……
这些变化,是南川区巡察“亮剑”,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带来的效果。
今年4月初,南川区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认真落实“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向村(社区)延伸”的要求,以巡察监督为抓手,直抵基层对全区40个已“摘帽”进入巩固提升的贫困村党组织开展全覆盖脱贫攻坚专项巡察,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深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助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做实基础工作
打好巡察“准备战”
“开展巡察、压实责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搞好巡察,必须首先选齐配强巡察组人员。”4月初,南川区委书记、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丁中平要求组建脱贫攻坚专项巡察铁军。
随后,在南川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农委等单位和乡镇(街道)精选政治素质高、熟悉扶贫工作、懂政策法规、审计、财务等方面的人员,组建了10个巡察组,采取“固定人员+机动人员”的模式,每个组负责3—5个村,对全区40个已“摘帽”进入巩固提升的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
巡察目的是精准发现问题,推动工作。南川区以“提高巡察技能·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邀请专家对巡察人员开展“点对点”的培训。“重点讲明本次巡察的目的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讲清‘发布巡察公告、开展巡察了解、报告巡察情况、反馈巡察意见、线索分类移交、督促整改’等环节的工作流程;讲透‘听、谈、查、访、改、处’等工作方法。”南川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培训是为了提高工作质效。
灵活运用方法
打好巡察“直击战”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丢西瓜捡芝麻”的问题,专项巡察实行突出重点巡察。
5月30日,第七巡察组组长刘高琼带队,根据此前收集的贫困户名单信息,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村社、直插现场”的方式,对福寿镇白岩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开展巡察。
他们没有“惊扰”村社干部,直接“潜入”一户贫困户家了解情况。
结果发现村里2016年对该贫困户C级危房进行改造,只简单对房屋外墙面进行粉刷,并未采取加固措施消除隐患,做表面文章,存在形式主义。
经过讨论分析,巡察组顺势对该村危房改造资金账目进行仔细核查,发现实际投放资金与账目资金出入存在“缺口”,有弄虚作假和侵害贫困户利益嫌疑,于是,立即向福寿镇党委反馈意见,要求对该村认真核查,并限期整改。
在开展巡察过程中,南川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实行客观公正巡察,“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敢于动真碰硬
打好巡察“整改战”
“发现问题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推动解决问题是巡察工作的落脚点。”南川聚焦问题整改,分类处置问题,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梳理分析巡察发现问题,研判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是什么、集中在哪些领域、与哪些领导干部和部门有关,然后分门别类移送村(社区)党组织、乡镇党委、涉事区级部门。”南川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刘诗权说,专项巡察旨在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必须明确整改时限、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巡察过程中,第四巡察组组长程在兵带队,根据在镇里收集的畜禽养殖大户名单,奔赴半坎生猪养殖场开展巡察。
巡察发现该养殖场有生猪40余头,所排粪便注入约100立方米的化粪池,该池没有加盖,有两条宽约2公分、长约2米的裂缝,导致粪水横溢,滋生蚊虫细菌,影响附近5户人家饮水水质问题。
随即,按照“边巡边改、立行立改”的要求,巡察组第一时间给民主镇党委下达《巡察立行立改通知书》。
民主镇党委主动认领,扛起责任,责成生猪养殖场及时整改。
该养殖场场主聂大伦第一时间对化粪池和泄漏裂缝进行处理,分流雨水粪污,并对粪污进行消纳。就这样很快清除了污染“毒瘤”,赢得附近村民称赞。
“在巡察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将移送区纪委监委依纪依法处理。同时,实行联动监察,用好区里组建的5个‘上下联动’纪检监察协作组,对巡察扶贫发现的问题优先办理、直查快办。”刘诗权说。
为了防止“雨过地皮湿”、出现虚假整改,南川区还在强化跟踪督查上下了功夫。“我们建立了督查组,开展‘回头看’,实行‘问题清单销号’,做到问题不整改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追究处理不到位不放过。”刘诗权说。 首席记者 周尤 实习生 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