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5 来源:半月谈
单产比一般柑橘低20%,但产值却高出近一倍。在重庆大足区,“硕士生农民”刘峰钻种出的柑橘,就有着这样的“身价”。
跳出“农门”又回到“农门”,大足近年涌现出一批刘峰钻的新“同行”。他们推动市场要素下乡,促进城乡要素融合,让产业有了新形态、生产有了新关系,农业发展新动能得以充分释放。
农业有了新主体
懂经营、善管理,创出农业新天地
时值初冬,在大足区中敖镇加福村1000多亩“最忆小橘”园,一个个饱满结实的果子挂满枝头,已是丰收在望。刘峰钻正在园里忙着指导工人做好田间管理。
30岁出头的刘峰钻,拥有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历。他放弃了央企月薪过万的待遇,只想在现代农业这个大平台上施展抱负。
重庆地处长江柑橘带核心区,是中国柑橘主产地,市场竞争激烈。如何才能杀出重围?刘峰钻想让消费者记起小时候奶奶种的橘子的味道。他毅然选择走生态精品路线,让原本是大宗农产品的柑橘身价翻番。
“同样做农业,奥妙大不同。”在刘峰钻眼中,农业经营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父辈种地,肩挑背扛到集市销售,赚些辛苦钱,是1.0时代;新主体返乡经营农地,瞄准高端市场,让顾客主动下乡采购,是2.0时代;利用各类平台,打造粉丝经济,线上订货、线下直供,则是3.0时代。
在不少“新农人”手里,以往看似寻常的农产品“化平凡为新奇”。 “我们推出的富葛鲜食片,保证零添加,色泽洁白、爽脆,可鲜食……”最近,带着刚研发的新品,大足“乡村创客”秦卫东在重庆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总决赛上获得二等奖。
不同于市场常见的葛根粉,秦卫东团队改良品种,推出了适合鲜食的葛根片,既受到创业专家好评,又得到市场认可。今年4月以来,累计销售额400多万元。
“‘创’字如何落笔?就是力争‘人无我有’。”秦卫东介绍,公司与西南大学研发团队“无缝衔接”,打造葛根从育种栽培到产品研发全产业链条,先后获得16项专利,产品行销国际。
“近年来,城市资本、人才等要素‘逆城镇化’回流农村的态势日益明显,每年‘下乡’社会资本约6亿多元,1900多名思路开阔、经营规范、营销灵活的‘新农人’正在成长。”大足区农委主任黄克成说。
“乡村振兴,急需有技术、善管理、懂经营的人才助力。”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告诉半月谈记者,“新农人”吃得苦,会干事,正勾勒出一片产业新天地。
产业有了新形态
玩抖音、育网红,现代农业大不同
在位于龙水镇盐河村的原乡·大足荷花村,农业不再单纯是繁重、枯燥的体力活,而是注入了观赏、休闲等新元素,融入了“养、学、乐、休”等多种新功能。
荷花村的经营者陶德均不时为自家形态各异的“太空荷花”录制短视频并上传抖音,每段都能收获上万次点击量。如今,“太空荷花”已是大足“新网红”名片,为了亲眼一睹“来自太空的美丽”,每年荷花村接待游客量有五六十万。
“新网红”的背后,是扎实的技术积累。2005年以来,陶德均借助返回式卫星,先后3次把3000多粒荷花种子送上太空。经历了强磁场、强辐射环境的“洗礼”,80多个“太空荷花”新品种得以问世。
“过去的荷花观赏期短,只有2个多月,旅游经济价值就打了折扣。”陶德均说,如今“太空荷花”花期延长了一倍多,而且花大色艳,旅游观赏性更佳。依托赏荷休闲农业这一载体,企业还拓展出中小学生植物科普教育、艺术家写生工作坊等多业态产品。
在大足区,随着各类城市资源向农村“回流”,过去传统农村难得一见的高新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也走向乡间,在田野上激发出异彩纷呈的农业新形态。
同样是种花,大足区高升镇的张武也没有走寻常路。掌控“花源”,将深加工“摆”在田间一线,是他种植薰衣草、玫瑰多年总结出的产业升级破题之策。
“现代农业市场竞争,源头资源的争夺更关键。”张武说,芳香植物精油和纯露提炼对重金属、农残等指标控制异常严格,如果生产与加工脱节,就难以有效占领市场。“如今,我们将产业链延伸到最前端的种植环节,真正实现原料可控、品质可控。”
2019年年初,随着深加工厂区投入运行,他打造的芳香植物“种植—研发—加工”全产业链条可满负荷运转,预计年产值将超过5亿元。
生产有了新关系
搞股份、推联营,农业合作获双赢
伴随着城市资源“逆城镇化”下乡,城乡要素正在产生“化学反应”,新组合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小到农户与业主的利益关系,大到政府对农业项目的支持形态,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对大足区三驱镇大桥村的农民而言,“农民股东”不算个新名词了。2017年,村里137户农民以260多亩土地,参股大水井蔬菜合作社,当年就喜获26万余元分红,占股多的一户能分到7000多元。
其实,合作社理事长王云成刚下乡时想法很单纯,就是想流转点地,雇些人种菜。但3年多的种地实践告诉他,要与农民利益与共,“大家好”才能“真的好”。“单纯流转土地,找人务工,规模一大监管就难,不少工人‘磨洋工’,干活不出力。”王云成告诉半月谈记者。
刚开始,大家担心合作社做假账,年年报亏,农民没赚头。为打消大伙儿顾虑,在制度设计时,王云成让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入股,推举村支部书记担任监事,每月查账,合作社随时接受监督。
“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首先,农民有了干劲,现在一个劳力能抵过去一个半;其次,管理人员也少了,过去260多亩地需要六七个监督人员,现在只需要一两个,每月能省下劳务费上万元。”王云成说。
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在与时俱进。过去对农业项目的支持,多少存在着行业部门“各自为政”,项目落地“撒胡椒面”的问题,与农业新产业连户跨村,跨越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态势不适应。如今,产业支持更加强调统筹当先,融合为重。
黄克成介绍,为打造农旅融合“十八村”品牌,大足区组织了24个镇街竞争性比选,打破单个行政村的界限,“补助跟着产业项目走”,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使得各部门资金拧成一股绳,发挥对农业新产业的支持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