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院子唐家院子童家院子 昔日院子今何在?

2019-07-10 来源:重庆晚报

LOCAL201907100831000520877054419.jpg  

位于磁器口的钟家院

LOCAL201907100832000026616209450.jpg

  磁器口古院落修缮后(效果图)

LOCAL201907100832000132545523164.jpg

  石柱农村随处可见的院子

LOCAL201907100832000230029034491.jpg

  唐家院子院子没有了,地名留了下来。

LOCAL201907100832000397528701665.jpg

  位于闹市的谢家大院

  记忆中,儿时的家有一方院落,参天老树,湛蓝天空……中国人对于院落的执着历史悠久,有院才是家,它蕴涵着浓浓的人情味。院子是重庆民居的重要特色,在广袤的农村存在院子,在主城也有古院落,有的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日前,著名民俗专家李正权走进曾家岩书院,给市民讲述重庆民居的历史发展。其中,形形色色的院子,更是唤起了不少人的乡愁记忆。

  重庆农村典型民居

  “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民居建筑,早些年,重庆城两江沿岸随处可见。而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李正权说,吊脚楼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节约土地,利用陡坡悬崖,既合理又适用。他介绍,重庆农村民居建筑以单家独户为主,集中居住的极少,其建筑格局的主要形式就是院子,与北方的村、庄、屯,与湖广的圩、集,与福建客家人的土楼,甚至与川西的民居相比,重庆农村的院子都显得更分散、更零碎、更细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重庆人生存能力更强。深山老林一小院,前不挨村后不巴店,你不为那主人的精神折服么?”李正权感叹。

  “这些院子,先是一排房,少则三间,多则五七间,住一家人。”李正权说,等孩子大了结婚要分家,便在左右两侧各修若干间房,使院子形成“门”字型格局。如果地基许可,再修,则封闭前面一排,形成“口”字型格局。一个院子住不下,便会有一脉人搬离老院子,另外选择地方,重复“—”字形、“门字形”、“口”字形格局的发展模式。

  院子与姓氏崛起有关

  在重庆农村,不管是平坝还是山区,都可以看到院子,少则一排房,或三间或五间;多则形成“L"或“凹“字形格局,也有形成四合院格局的,可达一二十间。

  “大多数院子都背山面水,或面对小河,或面向水田,讲究风水,注重环境,取水排水方便。不管大小,不管住多少人,一个院子往往都是同祖同宗的。”在李正权看来,大大小小的院子,散布在田野上、山水间、崖坎下。站在山顶,俯瞰那层层梯田,红绿交映,瓦灰色的院子或密或疏,点缀其间,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便会冒出一股诗人情趣来。

  据了解,明末清初,重庆地区战祸连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重庆城只有数百家人,清康乾年间,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从湖北湖南等地迁到重庆,“插苫为业”,一家一户一占就是一大片土地。唐家沱、刘家台、张家湾、王家坝、余家岩之类地名,就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这种以家庭或家族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居住方式。直到如今,重庆农村的民居建筑仍以单家独户为主,集中居住的极少,其建筑格局的主要形式就是院子。”李正权说。

  主城留下“院子”地名

  提到院子,可能不少市民会联想到主城的唐家院子、郑家院子、童家院子等。你也许会好奇,这些地方真的有院子吗?它们的院子在哪儿?

  “这些院子地名不是随便叫的,以前的确存在院子。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还存在,90年代末修公路,郑家院子和唐家院子才消失。”李正权回忆,20多年前,郑家院子一带还是农田荒坡,的确存在着农村院子,居住着郑氏、唐氏大姓,这些都是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到此的姓氏。“那时候迁移到重庆,一片荒坡,总要取个地名,所以就以姓氏命名,大多数姓氏地名都是湖广填四川时期所取。”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曾经的农村院子拆除,虽然现在的人早就不知道院子具体在哪儿,但这些耳熟能详的“院子”地名却延续了下来。

  闹市中的豪宅大院

  院子,不仅在农村常见,作为重要的建筑形式,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也能见到。不过,农村的院子布局自由,呈开放式,多条道路通院子,方便出去干活儿。而城里的院落比较封闭,通常有围墙,有大门。“城里的院落格局就有点像北方的四合院。”如果说农村叫院子,城里的院子则叫院落更合适。城里的院落大多是大宅大院,由大户人家修建。

  在渝中区,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一座豪宅大院——谢家大院。在渝中区道门口喧嚣的马路边,一条不起眼的竹林小巷里,静静地伫立着一栋精美的小院。渝中区相关部门介绍,这栋黄色建筑始建于清代,据称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这里成为西南首富汤子敬岳父谢艺诚私宅,又名“谢锡三堂”。

  李正权介绍,谢艺诚是江西临川人,祖辈在明末清初时移民到重庆。晚清年间,他开的“谢亿泰”布行,是西南最大布行,后来又把业务拓展到商行、钱庄,构筑起重庆最早的金融地图。他把道门口附近这座精美院子买下来,作为自家宅院,从此叫做谢家大院。

  据了解,汤子敬是谢艺诚老乡,14岁流落到重庆,被谢艺诚收到布行做学徒,从管账、内事、跑街,逐渐熟悉经商秘诀,最后成为谢艺诚重要助手。他的忠厚人品和经营才能深得谢艺诚喜爱,30岁时娶了谢艺诚的女儿。民国初年,汤子敬一度成为重庆商界泰斗,人称“汤百万”,房产遍及重庆大街小巷,号称“汤半城”。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小平 实习生 张梦蝶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黄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