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拍的微电影获全国一等奖

2019-03-04 来源:重庆晨报

  “我们不敢了,我们再也不敢了,我们错了……”妈妈带着哭腔把女儿和自己反锁在厨房里,而在墙的另一面,穷凶极恶的父亲拿着刀想要破门而入。

  不要担心,这不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悲剧,而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学生们拍摄的禁毒微电影《窗外》的一个桥段。也正是凭借出色的演技和扎实的剧本,让这部作品从全国186所高校的50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首届大学生禁毒公益微艺术大赛一等奖。

  “这部作品的导演是个小姑娘,今年才大二,能吃苦也很厉害。”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魏巍告诉记者,拍摄微电影的导演张婧是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2017级学生。

  昨日下午,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专访了张婧,听听她的拍摄故事。

微信截图_20190304103626.png

  拍摄微电影

  爱笑女生将镜头对准了禁毒

  齐肩的长发、爱笑,这是见到张婧的第一印象。

  “都说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差。所以我凭着《窗外》也是得了好几个奖项。”张婧告诉记者,除去这次的全国性奖项,《窗外》还得了学校的一些奖。

  对于在校园内拍摄微电影,张婧坦言,电影前期的筹备和拍摄,是一个挺艰难的过程。

  在拍摄《窗外》前的统筹剧本阶段,张婧和母亲的饰演者白雪一起,依据两个人的一些成长经历,并融入一些戏剧化的元素,整理出了最初的剧本框架。“最开始不是禁毒的,后来决定拍摄禁毒题材,也是希望能通过一个不太圆满的家庭故事,给人一种启发,就是家庭的伤痛会给每个孩子心里留下伤疤。”

  为什么不选择贴近生活的校园题材?张婧表示,自己非常喜爱现实主义题材,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聚焦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拍摄结束后,张婧对于毒品给社会的破坏性也有了更深的印象。“在拍之前,我对毒品了解并不多。但吸毒和家暴,的的确确都是对这个社会具有破坏作用的行为,我们应该对其零容忍。一次错误的选择,毁灭的可能是一个人的人生或整个家庭。这个社会应当是往更高文明程度去发展的,我期望着它能更加具有人性的温度。”

  547秒的成片

  她用去一月整理千余条素材

  在张婧的电脑里,记者注意到,《窗外》的成片只有9分零7秒。但张婧说,整体素材有一千多条,她用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去审核整理。面对这么多的剪辑素材,张婧一共做了两个版本的剪辑。

  “我想用《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小女孩的红色裙子是画面中唯一的色彩。”张婧解释,她希望用这种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方式,通过这一抹红色来实现对所有瘾君子父母的启迪警醒作用,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红衣小女孩对辛德勒的启迪警醒作用一样。“最后参赛的作品,我也选择用这个版本,感觉多了艺术的表达。”

  高温下拍摄

  家暴场面都是卖力真打

  拍《窗外》时,张婧正念大一,也正逢军训,大二的学长学姐都从双福校区搬走了。

  “第一个问题是拍摄时间,这部影片是为全国思政微电影作准备的,拍摄时间很紧。还好剧组的所有人都愿意牺牲暑假假期时间。”张婧回忆,除了拍摄时间外,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也都是在高温下坚持的结果,最主要的是大家都非常卖力。“为了让影片呈现出来的质感更真实,家暴场面都是真打,拳脚都是真实的。”

  而作为导演的张婧不忍心喊停,然后重新拍摄。“我只希望可以一遍过,好在演员们的情绪都很到位。有一次,白雪演完之后躺在地上哭着起不来,我就冲过去抱着她一起哭,感觉大家的心都是在一起的。”

  在影片中,记者还注意到了一位小演员,这个小女孩是如何选择的呢?

  “整个微电影最难解决的演员问题就是小女孩了,也就是童年郑诗。这个小女孩叫周祉希,是我们学校德园十四栋宿管阿姨的孙女。”张婧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找小演员,自己不但亲力亲为,而且还会和剧组的同学一起讨论适不适合剧中的人物设定。“有一个学姐跟我推荐十四栋宿管阿姨的孙女,我就赶紧去找到了她,当第一眼看到这个小女孩的大眼睛的时候,我决定就是她了。而宿管阿姨听说我们在拍电影,也很支持我们。这个小女孩是我们剧组里的小公主,给她买了一身红裙子,大家每天都轮流照顾她,拍家暴场面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把她带出去,我们不想让小孩子看到任何不好的画面。”

  坚定电影梦

  她为此从旅游管理转了专业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张婧表示,首先要感谢傅红老师,她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时刻关心着我们的所有困难,帮助我们联系学校党委宣传部。“当时大二的宿舍已经完全清空了,我们剧组有很多大二的学长学姐,学校就专门给他们在教师招待所安排了住宿。还有谭涛老师,让我可以专心完成电影的拍摄。我非常感谢学校领导们和老师们,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我刚刚考入重庆交通大学的时候,还是旅游管理系的学生。”张婧为此向学校申请了转系,并获得了通过。“拍电影这条路,我不会退缩或是放弃,它是我的方向。”

  在采访的最后,张婧谈到了自己的梦想。“我一直用罗素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爱情、知识和同情心。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积累,保持对现世的同情心,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会一直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共情能力的人,希望电影作品是我表达温度和态度的载体。”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

责任编辑:黄兆娟